左翼21 商討日總結
(此文不是代表左翼21的佔中立場,而是綜合參與者於左翼21佔中商討日的意見而寫成的。)
在11月2日晚上,左翼21發起「十月圍誠 窮人佔中」的抗議行動及佔中商討。當晚共有約40人分成5組,在長實外進行佔中的第二次商討日。在討論環節中,除了回應佔中的核心問題:普選行政長官的最重要原則,還有兩個更爭議性的題目:普選以外需要什麼才達至平等、自由和民主的社會,以及阻礙中環經濟是否爭取民主的一個策略。
公民提名、公民罷免
在普選原則上,不同組別都提出公民提名是一個必要的方法,因為這才能確保市民享有普及而平等的提名權,不會被少數提名委員會作出篩選,增加普選的認受性及公平性。小組中較強的聲音強調公民提名可以達到等值的提名權,但亦有少部份聲音指出它是其中一個可行但非唯一的途徑。再者,不少組別都支持設立選舉的「資本限制」,因為很多外國經驗都顯示無限制的競選開支,有利於資金愈多的競選集團提高知名度,產生金權政治。故此,理想的普選制度,要減低少數既得利益集團對民主制度的干預及支配。另外,亦有小組提出在普選的設計中必須具有效的罷免機制,以便監察政府。最後,有組別指出基本法的框架是由一批親建制人士設定,故偏向中央的意願;因此未來的發展既可能要符合基本法,但又要回應民間訴求,故雙軌制需要被考慮。
各種提高民主生活的必要條件
至於普選以外,還需要什麼才可達至平等、自由和民主的社會,基本上所有組別都認同普選不等同民主的全部。因為真正的民主社會,需要將市民的日常生活與民主制度扣上關係,所謂民主必須有「公民參與」的面向。例如在工作、生產的場域中,需要建立集體談判的制度,讓工人可以在生活上經驗民主,而不需依靠代議士發言和決定;在社區中重建真正公平的經濟活動,非由財團的壟斷及封閉式經營所壟斷。沒有涉及生活層次的經濟民主制度,普選只會是鞏固現在資本主義秩序的工具,維持少數財團對普羅市民的壓榨。在政治制度上,我們需要取消行政(會議)主導等不民主的機制,根本性地改變行政與社會之間不平等的權力關係。除此以外,普選制一般都以「少數服從多數」的邏輯運作,因此普選外必須有一套有效保障人權的基本法律,以及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,保障較少數聲音者的權利及意見。總的來說,互相尊重、消除貧富懸殊、減少壟斷、提高決策權,都是普選制度以外提高民主生活的必要條件。
佔中影響的是既得利益者的經濟,並非要破壞大眾的利益
最後,針對阻礙經濟活動作為爭取民主的策略,原則上大部分的組別都不反對佔中會阻礙「中環經濟」的說法,甚或支持佔中、以至歷史上的社會運動,很多都是以影響生產、經濟活動,作為與當權者談判的籌碼。「佔中」更可以突出一般市民與財團在經濟上的矛盾。不過,很多組別都認為目前的佔中難以對中環經濟產生巨大的阻力,反而是姿態多於實際,而現實上不少金融經濟活動都是依靠網絡。如果要真正地影響經濟,就必須將行動超越目前的中環,而擴展至罷工、罷課等層面。當然,這需要佔中運動秘書處的意志配合,並將運動轉化成爭取更多市民的支持,佔中影響的是既得利益者的經濟,並非要破壞大眾的利益。這就建基於整個運動是否可以就相關理念,作出足夠的宣傳以爭取更多市民認同,例如加強民主與民生的關係等。
外傭、學生、基層工友也參與
民主運動,需要有各不同背景的人參與推動,過程中需要各方的理解與協調,整合共識。今次參與左翼21舉辦的佔中商討,更有來自不同背景,包括一些外傭及外國朋友,學生及基層工人等。香港有近30萬外傭,雖然外傭朋友在香港沒有投票權,但也一直支持香港應該要有民主,也時時參與香港的抗爭如五一勞動節及七一遊行。外傭朋友在討論時也指出,印尼及菲律賓等,雖然有民主選舉,但仍不少貪污情況,民生也不理想,因此寄望香港的朋友能爭取有利民生的民主制度。
總結
在商討的最後部份,主持總結3點是左翼運動與佔中運動需要理解的張力。第一個是左翼運動需要將佔中放入更多階級元素,同時為工人階級政治化。即要將佔中連繫至對 抗財團剝削,爭取基層的民主生活,亦要借助佔中讓基層勞工對政治鬥爭有更多的覺醒。第二是阻礙中環的經濟秩序,這是可及並應該出現的(即使效果很少),這與佔中運動一直強調不會對經濟構成影響的說法,有所矛盾。最後,根據與會者的意見,佔中運動應該接受多樣化的佔中形式,令整個運動更民主化,並可將這些佔中行動,自願地整合成「佔中運動」的一部份。